<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以考促学>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2022年4月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2-04-07 10:14:46 作者:管理员 来源:山丹县纪委监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 填空题(20题)

          1.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未给予, 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 应当及时提出( )。(监察建议)

          2.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非因( ) 、非经( ), 不受政务处分。(法定事由、法定程序)

          3.降级处分的期间是( ), 撤职处分的期间是( ) 。(24 个月 、 24 个月)

          4.政务处分期自( )计算。(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

          5.公职人员二人以上共同违法,根据( ) ,分别给予政务处分。(各自在违法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6.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 )给予政务处分。(从重)

          7.公职人员有两个以上违法行为的,最长不得超过( )个月。(48)

          8.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 )。(晋升职务、职级、衔级和级别)

          9.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有违法行为的, 监察机关可以予以( ) 。(警告、 记过、 记大过)

          10.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受到政务处分的,应当由( )根据具体情况减发或者扣发补贴、奖金。(县级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11.公职人员违法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 除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由( )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监察机关)

          12.公职人员被开除的,自( )之日起,应当解除其与所 在机关、单位的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政务处分决定生效)

          13.已经退休的公职人员退休前或者退休后有违法行为的,( )给予政务处分。(不再)

          14.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拖延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最重处分是 ( )。(撤职)

          15.收受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的最重处分是( )。(开除)

          16.向公职人员及其特定关系人赠送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或者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的最重处分是( )。(撤职)

          17.监察机关对涉嫌违法的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应当由( )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2)

          18.决定给予政务处分的,应当制作( )。(政务处分决定书)

          19.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 ),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被处分人和被处分人所在机关、单位)

          20.对于受到降级以上政务处分的,应当由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在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后( )内办理职务、工资及其他有关待遇等的变更手续。(一个月)

          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25题)

          1.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B)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法。

          A.公务员

          B.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C.全体党员

          D.行政管理人员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适用于(D)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

          A.上级党组织

          B.纪律检查委员会

          C.组织人事部门

          D.监察机关

          3.公职人员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B)给予政务处分。

          A.应当加重

          B.应当从重

          C.应当从重或加重

          D.可以从重或加重

          4.公开发表反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予以(A)。

          A.开除

          B.降级

          C.撤职

          D.警告

          5.不按照规定请示、报告重大事项,情节严重的,予以(B)。

          A.记过或者记大过

          B.降级或者撤职

          C.撤职或者开除

          D.开除

          6.收受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的,情节严重的,予以(C)。

          A.降级

          B.撤职

          C.开除

          D.警告

          7.向公职人员及其特定关系人赠送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或者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情节严重的,予以(C)。

          A.警告

          B.记过或者记大过

          C.降级或者撤职

          D.撤职或者开除

          8.违反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违反规定兼任职务、领取报酬,情节严重的,予以(D)。

          A.记过或者记大过

          B.降级或者撤职

          C.撤职或者开除

          D.开除

          9.利用宗族或者黑恶势力等欺压群众,或者纵容、包庇黑恶势力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B)。

          A.撤职

          B.开除

          C.撤职或者开除

          D.降级

          10.监察机关对涉嫌违法的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应当由(B)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A.1

          B.2

          C.3

          D.4

          11.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隐瞒不报,情节较重的,最重处分是(C)。

          A.警告

          B.记过

          C.记大过

          D.降级

          12.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人违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予以(D)。

          A.降级

          B.警告

          C.开除

          D.撤职

          13.公职人员受到政务处分的,应当将政务处分决定书存入其本人档案。对于受到(B)以上政务处分的,应当由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在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后(B)个月内办理职务、工资及其他有关待遇等的变更手续。

          A.记大过,1

          B.降级,1

          C.撤职,1

          D.警告,6

          14.以下政务处分的期间,正确的有:(D)

          A.警告,3个月

          B.记过,6个月

          C.记大过,9个月

          D.降级、撤职,24个月

          15.公职人员有两个以上违法行为的,应当分别确定政务处分。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政务处分的,可以在一个政务处分期以上、多个政务处分期之和以下确定政务处分期,但是最长不得超过(D)个月。

          A.24

          B.30

          C.36

          D.48

          16.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情节严重的,予以(C)。

          A.降级

          B.撤职

          C.开除

          D.降级或者撤职

          17.以下行为中,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B )

          A.以暴力、威胁、贿赂、欺骗等手段破坏选举的

          B.违反规定公款消费的

          C.利用宗族或者黑恶势力等欺压群众

          D.工作中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的

          18.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政务处分决定的执行。公职人员不因提出复审、复核而被(B)政务处分。

          A.从重

        365bet安卓中文客户端_365bet在线体育官网_365bet体育娱乐

          B.加重

          C.减轻

          D.从轻

          19.监察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级监察机关决定;其他参与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人员的回避,由(D)决定。

          A.案件管理部门

          B.上级监察机关

          C.监察机关

          D.监察机关负责人

          20.公职人员涉嫌违法,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A)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A.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

          B.公职人员上级机关、单位

          C.同级党委

          D.监察机关

          21.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B)。

          A.开除

          B.撤职

          C.警告

          D.降级

          22.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A)给予政务处分。

          A.应当从重

          B.应当加重

          C.应当从重或加重

          D.可以从重或加重

          23.在管理服务活动中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情节特别严重的,予以(D)。

          A.降级或者撤职

          B.记大过

          C.严重警告

          D.开除

          24.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可以(D)给予政务处分。

          A.视情况从轻

          B.免予

          C.视情况不予

          D.从轻或者减轻

          25.担任领导职务的公职人员有违法行为,被罢免、撤销、免去或者辞去领导职务的,监察机关(C)给予政务处分。

          A.应当同时

          B.不能同时

          C.可以同时

          D.协商给予

          第三部分 多项选择题(20题)

          1.参与公职人员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被调查人、检举人及其他有关人员也有权要求其回避:(ABCD)

          A.是被调查人或者检举人的近亲属的

          B.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的

          C.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D.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查、处理的其他情形

          2.有关机关、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由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该机关、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AD)依法给予处理。

          A.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

          B.主要领导

          C.分管领导

          D.直接责任人员

          3.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晋升(ABCD)。

          A.职务

          B.岗位

          C.职员等级

          D.职称

          4.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晋升(ABD)。

          A.职务

          B.岗位等级

          C.薪酬待遇

          D.职称

          5.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有违法行为的,监察机关可以予以(ABC)。

          A.警告

          B.记过

          C.记大过

          D.停职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审、复核机关应当变更原政务处分决定,或者责令原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予以变更:(BCD)

          A.违反法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B.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C.对违法行为的情节认定确有错误的

          D.政务处分不当的

          7.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BCD)政务处分。

          A.从轻

          B.减轻

          C.免予

          D.不予

          8.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ABD)

          A.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B.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C.犯罪情节轻微,未造成不良影响

          D.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9.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ABCD)

          A.散布有损宪法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声誉的言论的

          B.参加旨在反对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

          C.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

          D.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

          10.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ABC)

          A.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的

          B.拒不执行、擅自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

          C.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拖延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

          D.参与赌博的

          11.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ABC)

          A.贪污贿赂的

          B.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私利的

          C.纵容、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

          D.违反规定设定、发放薪酬或者津贴、补贴、奖金的

          12.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ABCD)

          A.在选拔任用、录用等干部人事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的

          B.弄虚作假,骗取职务、职级、衔级、级别、岗位

          C.对依法行使批评、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的行为进行压制

          D.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

          13.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坚持的原则是(ABC)。

          A.党管干部原则,集体讨论决定;

          B.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给予的政务处分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当;

          C.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

          D.罪责刑相适应。

        365bet安卓中文客户端_365bet在线体育官网_365bet体育娱乐

          14.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和(ABCD)

          A.定性准确

          B.处理恰当

          C.程序合法

          D.手续完备

          15.政务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和(ABC)

          A.降级

          B.撤职

          C.开除

          D. 严重警告

          16.有关机关、单位、组织集体作出的决定违法或者实施违法行为的,对(AC )依法给予政务处分。

          A.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

          B.直接责任人员

          C.直接责任人员中的公职人员

          D.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

          17.公职人员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具有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其进行(ABCD),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A.谈话提醒

          B.批评教育

          C.责令检查

          D.予以诫勉

          18.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晋升(ABCD)

          A.职务

          B.职级

          C.衔级

          D.级别

          19.调查终结后,监察机关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ABCD)

          A.确有应受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政务处分决定权限,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后,作出政务处分决定;

          B.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撤销案件;

          C.符合免予、不予政务处分条件的,作出免予、不予政务处分决定;

          D.被调查人涉嫌其他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依法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20.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ABCD)情形之一的, 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A.违反规定处置涉案财物的;

          B.违反规定采取调查措施的;

          C.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预调查工作、 以案谋私的;

          D.违反规定发生办案安全事故,或者发生安全事故后隐瞒不报、报告失实、处置不当的。

          第四部分 判断题(20题)

          1.政务处分决定自下发文件之日起生效。(×)

          (解析:政务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政务处分期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

          2.公职人员被开除,不得录用为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3.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被处分人和被处分人所在机关、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解析: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被处分人和被处分人所在机关、单位,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

          4.公职人员被开除的,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应当解除其与所在机关、单位的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

          5.监察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处分。(√)

          6.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可以免予政务处分。(×)

          (解析: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四)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

          7.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降级;情节较重的,予以撤职。(×)

          (解析: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一)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8.吸食、注射毒品,组织赌博,组织、支持、参与卖淫、嫖娼、色情淫乱活动的,予以撤职或者开除。(√)

          9.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后,监察机关应当将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拟给予政务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对其陈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记录在案。(×)

          (解析: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前,监察机关应当将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拟给予政务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对其陈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记录在案。)

          10.监察机关对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或者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公职人员予以撤职、开除的,应当先依章程免去其职务,再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

          11.公职人员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政务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审。(×)

          (解析:公职人员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政务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公职人员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

          12.政务处分所依据的违法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复审、复核机关应当变更原政务处分决定。(×)

          (解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审、复核机关应当撤销原政务处分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责令原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重新作出决定:(一)政务处分所依据的违法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

          13.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的,复审、复核机关应当撤销原政务处分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责令原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重新作出决定。(√)

          14.对被调查人或者涉案人员逼供、诱供,或者侮辱、打骂、虐待、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15.公职人员在被立案调查期间,未经监察机关同意,不得出境、辞去公职。(√)

          16.工作中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

          17.参与赌博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

          18.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

          19.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前,监察机关应当将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拟给予政务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

          20.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解析:公职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六)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

          第五部分 简答题(3题)

          1.政务处分的种类和期间是什么?

          答: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开除。

          2.公职人员犯罪,予以开除的情形有哪些?

          答:(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3.调查终结后,监察机关应当怎样作出处理?

          答:(一)确有应受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政务处分决定权限,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后,作出政务处分决定;(二)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撤销案件;(三)符合免予、不予政务处分条件的,作出免予、不予政务处分决定;(四)被调查人涉嫌其他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依法移送主管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