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文苑>正文

        中国风物丨粮印记忆

        发布时间:2022-12-02 08:54:01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生活中,人们见惯了盖在纸张上的印章,却极少见到盖在粮堆上的“印章”,确切地说是印版。粮印,又称谷印、仓印等,是一种盖在粮堆上的特制印版,用以在贮藏的粮食上面封盖作记号,作为信验的凭证。这种伴随着农耕文化应运而生的传统器物,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已淡出历史舞台,只静静地躺在了博物馆里。

        365bet安卓中文客户端_365bet在线体育官网_365bet体育娱乐

          粮印的材质一般为硬质木料,多就地取材,偶有粮坊大户为显示富有和气派,使用紫檀、黄花梨、老红木等珍贵木材。在木版上刻出字样,加盖仓印时,平整堆放的粮食表面就会出现因刻字而凸起或凹陷的印文,以此为封缄标志。

          宝鸡民俗博物馆里收藏有一枚正面阴刻楷书“登”字的粮堆印版,长12.9厘米,宽12厘米,厚2.6厘米,印版略呈正方形,背面有长条形手柄,印版笔画粗且深。山西有一枚用杨柳木做成的长方形粮印,长27厘米,宽11厘米,反面阴刻楷书“义成”二字。为便于把握操作、悬挂和携带,粮印的背面往往加装有中间有穿孔的印纽。

          粮印上的刻字略有不同,但大多以吉祥、丰收的寓意为主。在浙江金华至东阳一带,粮印刻字多见“福”“满”“丰”“兆”等,有的粮印上的刻字纹路很深,字体遒劲有力,寄寓了辛勤耕作的农民对五谷丰登的美好向往和朴素愿景。

          尽管粮印作为文物的商业价值并不高,或许是存世量大,抑或它本身就是一普通的民俗藏品,并不是文物市场上的硬通货。但是,一方粮印却承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食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耕社会,其重要性从未改变过。粮印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习惯了见面就问候“吃了没”的中国人,始终将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紧紧的。

          中国的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历史悠久,秦统一六国后,设立了大规模的粮仓,如当时的栎阳仓积粮二万石,咸阳仓积粮十万石,同时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仓储制度,从中央至地方都建有粮食仓储。汉代采用封印封缄仓门,《仓律》中提到,“万户之粮入禾仓,以印之”,汉代粮仓是要由县丞封印仓门的,其作用便是以检奸萌。1956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了一枚“万石”仓印,印面阴刻“万石”二字,是西汉时期粮仓管理的物证。数千年来,大大小小的粮仓一直在用仓印来封缄粮食,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方法还普遍应用于全国各地,无论农村的生产队,还是各大粮食管理站,每次粮食出入库,都离不开使用印版。

          可想,粮印曾经的历史地位是极高的。《说文解字》卷九印部:“印,执政所持信也。”粮印既为印,也必是信用的凭证。其印到粮堆之上,便留下防范盗取的清晰印记,无论粮食从哪个角度被人抓取,即使是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挪走,粮印都会出现变化,几乎无法恢复原状,故而对意欲偷盗谷物之人起到警示和预防的作用。粮印还有预防鼠患的作用,如果出现老鼠爬过或偷食的痕迹,说明该粮仓需要及时灭鼠。

          而“执掌”粮印者大多是德高望重、诚实守信、公私分明的人。在上世纪的生产队时期,选举产生2-3人做粮仓保管员,每次封仓,队长、保管员和管印员必须悉数到场,以示公正,同时体现了乡村朴素的权力制衡理念。

          一枚小小的粮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过去数千年没有数字监控的年代,加盖粮印作为验信的凭证,粮印就是一面诚信的镜子,检验着每个人的良知。(郑德冬)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