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时间”再度开启。
3月28日至3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如期而至。这是自新冠疫情以来首次完全以线下方式举行的年会,围绕“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这一主题,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嘉宾聚首南海之滨,在对话协商中共享智慧、凝聚共识。
作为兼具亚洲特色和世界影响的高层次对话平台,今年的论坛将为世界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记者走进会场,聆听大变局下探寻出路、共促发展的“博鳌声音”。
当今世界动荡与变革交织演进,发展与安全两大赤字凸显
“不确定性突出,是当今世界的显着特点。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动荡与变革这两种趋势交织演进。”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开门见山。
俄乌冲突爆发,地缘政治危机阴影笼罩全球;能源成本高涨,供应链受阻,全球滞胀风险陡升;新冠疫情持续困扰世界,极端天气频发……身处百年变局下的动荡变革期,“当今世界怎么了,国际社会怎么办”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重大命题。
“从战争地区的动荡到国际市场的动荡,从社会变革到科技革命,世界变乱交织,发展与安全两大赤字更加凸显。”李保东说。
主要机构的预测显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相对疲弱,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今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增长处于急剧而持久的放缓进程之中,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估值由6个月前的3.0%大幅下调至1.7%,反映了主要国家激进的货币政策紧缩、金融条件恶化和信心下降。同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显着低于历史(2000年-2019年)平均水平3.8%。
“疫情发生后对世界经济产生很大冲击。2020年世界经济其实是深度衰退的,当年是负增长3.1%,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因此都出台了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的政策,这些政策短期内确实有疗效,在一段时间内稳住了经济,但也为后续通货膨胀埋下隐患。”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分析,2021年全球通胀率已高达4.7%,2022年,随着经济运行秩序有所恢复,各国刺激政策陆续推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现象又凸显出来。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1%,远低于正常年份的增长,“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压力还是很大。”
“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前国际上的各种分歧和矛盾,主要就是源于不同的利益关系。而要真正厘清怎样做才对自身长远有利,对世界整体有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保东说,对于如何看待和应对挑战,国际社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就相关问题进行开放包容的讨论,共同探寻解决方案。
赵辰昕表示,尽管世界经济存在不少风险挑战,但要全面、辩证地看,不仅要看问题,也要看到光明的一面,“经济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不断深化,这些都会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创造新的条件。”
“亚洲时刻”点亮世界经济黯淡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一种确定性?多位参与博鳌亚洲论坛的嘉宾认为,亚洲特别是中国的重要性在不断凸显。
“全球经济治理进入‘亚洲时刻’。”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3年度报告》指出,2023年,在世界经济放缓和全球化遭遇碎片化风险的大背景下,亚洲经济整体复苏步伐继续推进,区域生产、贸易、投资一体化和金融融合进程将加快,预计经济增速将达4.5%,成为世界经济暗淡图景中的亮点。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更是为亚洲和全球带来积极信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亚洲其他地区的产出就会增加约0.3%。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也表示,今年中国对世界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或将达到4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在3月29日上午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上,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直言,中国的现代化对全球经济增长意义非凡,“从2007年、2008年起,中国就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国,如果把中国刨除在外,全世界的增长图景会非常不一样,各个地方都会更加贫困。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领导者、领先者。”
马丁·雅克举了一个汽车产业的例子:“过去我走在北京或上海街头,看到的都是美国的别克,日本的丰田、本田。这次来中国,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而且大多都是中国本土制造的。有很多人预测,未来三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印象深刻。“1977年,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乘坐的火车没有卫生间,列车途经的深圳也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高铁,深圳的GDP比很多现代化国家还要高。”阿罗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要诀在于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愿景,有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意愿,以及承认技术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这几点之上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非常细致且深谋远虑。”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在于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十二届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表示,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这四化是串联的,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不断发展,而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强调四化同步,也确确实实体现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我们相信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奇迹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切实担负起优化和改善全球治理的责任,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撑力量。
“中国没有去殖民整个世界,而是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未来全球化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础。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政策、中国的路径,其他国家可以按照中国的发展路线来制定自己的计划。中国在稳定的领导下坚持全球化,能够带来未来数年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全世界的意义。”阿罗约说,新的全球化是由东方来推动的。
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呼声高涨,同心合力是最强大力量
面对种种挑战,国际社会对于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呼声更加高涨,愿望日益强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现在是非常重要的探讨亚洲乃至全球团结合作的时机,没人能否认团结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把团结落到实处,如何具体实施,这不仅是博鳌亚洲论坛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需要解决的命题。”
去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复苏道路曲折,但区域合作仍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以RCEP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成为促进区域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也使得亚洲区域较好经受住了冲击。
谈及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RCEP走向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表示,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来思考。“目前我们已经有了20张协定,涉及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要把存量的这些政策利用好,把已有的东西落地做扎实。在增量方面,可以增加环境、国有企业管理等内容,进一步扩大规模。”张宇燕说,RCEP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希望有更多的经济体,特别是本地区的经济体加入进来,RCEP本身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就会更大。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在“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机遇”分论坛上,巴基斯坦规划、发展与特别项目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提到,“一带一路”的精髓在于共享,中国乐于将脱贫等成功经验毫无保留、毫无附加条件地与沿线国家分享,通过促进共同繁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也从中受益匪浅。
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化经贸合作产生积极影响。阿赫桑·伊克巴尔认为,从传统基础设施到更广泛的领域都要进行数字化变革,同时也要应对网络安全带来的风险,通过建立共享平台,加深成员国的数字合作。
“虽然竞争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技术进步的驱动力之一,但不应忘记合作的重要性。竞争与合作永远存在,合作能促进共同发展。”澳门大学校长、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永华说,竞争应当始终基于规则,并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合作也应该是互利共赢的,以实现长期共同利益及全球性解决方案为目标。
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张扬真正的多边主义,促进开放的地区主义,这是博鳌亚洲论坛的一贯主张。我们希望通过年会的讨论,促进世界各国加强团结合作,更好地迎接挑战;坚持开放包容,更好地促进发展。”李保东说。
新能源新产业催生新机遇,在和平与发展中拥抱未来
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为人类社会带来挑战,也不断催生新的机遇。出席“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分论坛时,博鳌亚洲论坛咨委、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说,这可能是整个年会期间“最有趣的话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合作和竞争的未来。”图尔克说。
当前,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挑战非常大,要实现这个承诺,只能通过绿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而中国认为这是一个机遇,“绿色和发展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中国既可以实现承诺,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负担的、平价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世界实现绿色转型。”
“在过去几年,太阳能或风能发出一度电的成本有了很大的下降。”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名誉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认为,能源转型起初会花费大量资金,但在后期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要持续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做能源方面的投入,齐头并进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以及应对气候挑战。”
以高铁制造闻名世界的中车集团,正引领钢铁巨龙驶向新的赛道——风电。“风电装备里用到的变流器、齿轮箱是高铁的主要零部件,我们借助完整的产业链,将轨道交通转到了新产业。”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楼齐良表示,进入风电行业后,中车主打数字化、智能化支撑下的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对于装备企业而言,数字化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科技创新将毋庸置疑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表示,在这个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时代,希望各国政府积极培育开放共享的科研环境,支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乃至全球内的加速流转,探索建立新型合作体制和多边机制。
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安全始终是发展的前提。“前不久,中方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针对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国际安全关切列出20项重点合作方向,并就倡议合作平台和机制提出建议设想。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倡议表示赞赏支持。”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农融介绍。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发展与普惠”“治理与安全”“区域与全球”“当下与未来”,从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议题设置的四个板块中,世界看到了亚洲直面挑战、激流勇进的决心。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的愿望。经济全球化虽然遭遇了一些挫折与曲折,但它是大的趋势,未来还会不断向前发展。”赵辰昕说。
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涤荡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里,世界各国惟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才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上行稳致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今天所作的每一个抉择、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将决定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