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隐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斗争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在甘肃艰苦卓绝的党的隐蔽斗争历程中,有一大批无名英雄,他们冒险犯难,深入虎穴,智斗群敌。有的大智大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的深入龙潭虎穴,长期与敌周旋,为党获取重要情报;有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视死如归,保护党组织和战友的安全;有的舍生取义,危急时刻,与党的机密共存亡;有的潜伏敌营,长期经营,战场上率部起义扭转乾坤;有的巧妙应对,冲破封锁,保证千里交通线畅通。从今日起,甘肃日报推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甘肃隐蔽斗争人物系列,讲述峥嵘岁月里他们背后的故事,致敬这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作出重要贡献的无名英雄。
丛德滋
丛德滋(资料图)
1938年,欢送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第一任处长彭加伦返回延安时的合影。前排左二为谢觉哉,后排左二为丛德滋,左三为伍修权。
丛德滋(1910年-1942年),字悦生,祖籍山东省文登县,生于辽宁省凤城县,中共“特别党员”。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秘密领导下开展情报工作,后被军统特务逮捕,在大沙沟秘密监狱迫害致死。1951年,新中国首次颁发的第00001号烈属证授予丛德滋家属以慰英魂。
1933年,丛德滋于东北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工作,后随东北军到达西安,担任张学良机要秘书。
西安事变发生后,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接管了国民党党报《西京日报》,创办“西安版”《解放日报》,丛德滋出任总编辑并亲自题写报头。《解放日报》创刊后,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真实报道、全面展现了当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发生到解决的全过程,可谓是西安事变“第一报”,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巩固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西北军)的团结,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11月,脱离东北军的丛德滋在山西找到八路军总部,安排他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联系,经林伯渠介绍,丛德滋来到兰州。
1938年2月,丛德滋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帮助下,于兰州南府街79号(现金塔巷56号)创办了民众通讯社和《战号》旬刊,并担任甘肃省抗敌后援会宣传组组长。民众通讯社作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秘密联络站,既为我党提供了良好的宣传舆论阵地,又是我党同志和进步文化工作者的秘密联络点,更是营救收容红西路军被俘失散人员的驿站。
1938年秋,由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党代表谢觉哉、处长伍修权介绍并经党中央批准,接收丛德滋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丛德滋利用自己任曾扩情(兰州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军统前身复兴社“十三太保”之首)秘书的身份,与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互相协作配合,获取了大量核心情报。
丛德滋还曾赴青海与王洛宾联系,搜集了马步芳、马步青部的军政情报,撰写了《青海视察报告》,发展了国民党第八战区上校参谋张汉臣、甘肃省营造厂主任工程师任震英等情报关系,帮助了来兰开展情报工作的盛先传、李振远等人,提供了掩护身份和住所。
随着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4月,民众通讯社被注销登记,甘肃工委也遭到破坏。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受到国民党警宪特务的严密监视,党中央指示党员做了转移。同年夏,党中央调伍修权回延安,临行前他再次约丛德滋密谈,让他做好准备随时转移,但丛德滋坚定地回答:“前方流血,后方坚持”,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开展斗争。
1941年1月20日晚,曾扩情以邀请丛德滋过小年为由将他引至家中,遂将他交由军统甘肃调查统计室主任王继德,投入兰州大沙沟秘密监狱关押。据档案记录,审讯他的特务供述,丛德滋“被捕后始终不屈不挠,被虐待致死”。他牺牲时年仅32岁。
新中国成立后,经谢觉哉上报,毛泽东主席为丛德滋家属亲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00001号烈士家属证。据谢觉哉回忆,当看到丛德滋的名字时,毛主席说:“我从西安事变时期,就通过丛德滋创办的《解放日报》知道他了”。
后来,丛德滋的遗骨迁入兰州市华林山烈士陵园。
李甫山
李甫山(资料图)
李甫山(1911年-2001年),陕西延长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陕甘宁边区长期从事情报保卫工作,为陇东分区的锄奸反特工作作出过突出贡献。
1927年,李甫山参加革命,1938年进入边保工作,同年11月调至陇东工作,后任陇东分区保安分处处长。在陇东工作期间,他领导陇东分处在边界各地建立检查站、情报站,将工作向国统区延伸,收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各种情报,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他领导破获的军统汉中特训班一案,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反奸肃特工作的重大成果。
吴南山曾受骗进入国民党军统开办的“汉训班”接受系统的特务工作训练,随后奉命返回庆阳潜伏,吴南山返回后主动报告。李甫山等人果断决定逆用其为我党秘密外勤人员,公开身份是中学老师(后任庆阳县教育科长),仅与李甫山等少数人联系。吴南山后来将“汉训班”同学祁三益带回庆阳,陇东分处将祁三益秘捕后由李甫山为主突击审讯,祁三益很快坦白交待了问题,同样成为秘密外勤人员。陇东分处由此获得大量国民党潜伏特务情报,一举破获了军统“西北特别侦察站”在延安和庆阳的情报网,至1943年,相继发现已潜入中央军委二局、中共陕西省委、边保、陇东分区专署等重要岗位的50余名特务,取得了反特斗争的重大胜利,有力地保卫了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红色政权。
在破获“吴南山案”的过程中,李甫山领导的陇东分处为吴南山精心设计了发现和侦破敌特案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段:一是“钓”,即通过吴南山同敌特机关的秘密联系,引敌上钩,加以突破;二是“诱”,即利用吴南山的公开职务和在本地的声望,诱敌投靠,加以利用;三是“查”,即运用吴南山自身的“特殊条件”,主动发现和查清敌特。李甫山另外又规定了几条具体措施,如主要由吴南山进行内线侦察,分处干部进行外线侦控,内外线之间不得公开接触等。同时李甫山还授意吴南山不时向敌人提供一些假情报,以换取信任。这一时期,凡敌方派入庆阳的特务,基本上都能被我方发现、控制或查捕,而敌特机关对其接二连三的失败,却浑然不知,足以体现出李甫山开展反特工作的专业、细致和严谨。
1949年7月,李甫山任甘肃工作团第十公安大队大队长,带领一百余人的公安队伍,随解放军西进。同年8月,公安大队解散,成立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安处,李甫山任处长,带领全处人员随军进入兰州城,迅速接管国民党在兰警特机构,负责兰州社会治安,领导全省公安工作,全力保卫新生人民政权。他领导的这支队伍便是甘肃省公安队伍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李甫山曾任甘肃省委社会部部长、甘肃省公安厅第一任厅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二厅厅长等职。后任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等职,1982年离休。2001年6月病逝于山西太原,享年90周岁。
吴南山
吴南山(资料图)
吴南山(1919年-2001年),原名培杞,甘肃庆城镇北街人。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为原“汉中特训班”学员、陇东保安科秘密外勤人员,在军统汉中特训班一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南山1935年毕业于平凉师资训练班,在庆阳第一完小任教。1936年任庆阳县樊家庙小学校长。其间,因经常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丢掉工作。1940年春,被其同事骗至所谓的“游击战术”训练班,即国民党军统局特侦组开办的“汉训班”,化名吴继尧。该训练班学员毕业后,大部分被派往军统“特别侦察组”(1941年8月扩建为“特侦站”)下属的各特侦分组,主要负责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侦察”工作。
吴南山经过多日的观察和体验,对国民党特务产生了深深的反感,决心早日离开。他假装心甘情愿,积极学习,提前毕业,作为第四期“汉训班”第一个离开的学员,1940年7月到边区庆阳县“潜伏”,代号“101”。
1940年10月初,吴南山向中共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陕甘宁边区庆阳县县长陆为公和陇东保安分处处长李甫山主动报告了自己被骗参加军统汉训班的训练后,被派回边区“潜伏”的前后经过和思想顾虑,并将其从“汉训班”带回的“万能显影液”“通讯密码”以及介绍“汉训班”情况的书面材料交给了李甫山,受到了马文瑞的高度肯定和表扬。当月,陇东保安分处根据中共陇东特委的指示,吸收吴南山同志正式参加革命,担负陇东保安机关秘密外勤工作,利用其自身的特殊条件,协同组织进行反奸肃特斗争,直接接受李甫山领导,不同无关人员联系。1941年初,边区政府任命吴南山为庆阳县政府教育科长,为他开展隐蔽斗争提供了掩护职业。
吴南山积极贯彻陇东保安分处的要求,在完成接敌、诱敌、查敌任务中,忠于职守、临事不惊、机智灵活,坚定勇敢。1940年冬季至1943年的两年多时间里,经吴南山发现的敌特线索有17起,从中破获军统派遣、潜伏特务10人、中统潜伏特务3人,其中1942年以前查获潜特7人,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为扩大破案提供了重要情报,为保卫边区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赞扬。
1943年吴南山被调至陇东保安分处参加整风学习,并对历史问题作了正确的结论。1944年,他任陇东保安分处庆阳外勤组组长,根据组织安排,将庆阳县城北街开设的文具店作为工作据点,以庆阳剧团团长、第一完小校长和庆阳县教育科长等身份为掩护开展情报工作。1946年9月,吴南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因身份暴露,遭到国民党缉拿,一次被包围在山沟里,吴南山死里逃生后返回老家带领全家上山打游击。1947年11月后,吴南山先后担任华池县柔远区土改工作团秘书、庆阳县政府秘书兼教育科长,继续从事对敌斗争。
1949年12月,吴南山任兰州市公安局治安科科长,后出任平凉地区工业局局长和地区经委顾问等职。1983年12月离休,撰写了《陆为公与陇东中学创办》《解放战争初期的庆阳统战工作委员会》等回忆文章,2001年在兰州病逝。